
《荡寇志》俞万春这位作者下笔毫不留情,彻底否定了他们在《水浒传》里积累的好人缘。宋江不再是那个忠诚义气的领袖,反倒成了贪生怕死的懦夫;吴用从智多星变成了逃命能手;李逵更是惨到离谱,被断筋凌迟,死得连个全尸都没有。
那么,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么来的呢?其实,得从时代背景说起。
施耐庵写《水浒传》的时候,社会上对朝廷的不满是普遍存在的。腐败官员横行,百姓过得苦不堪言。
梁山好汉的故事正好迎合了大家的情绪,成了民间对抗压迫的精神寄托。可以说,《水浒传》里的梁山好汉,是百姓心中的英雄,是那个时代的“反压迫代言人”。
可换到俞万春写《荡寇志》的年代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那个时候,清朝已经建立,朝廷对社会秩序的控制更严。
俞万春站在官方立场,觉得梁山好汉这样的义军形象不合适,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。所以他对梁山好汉的形象来了个彻底的“黑化”,把他们从英雄变成恶贼,用来劝人别学“造反”。
展开剩余79%这就像是两个人看同一个故事,一个觉得这是反抗压迫的英雄传奇,另一个却觉得这是扰乱秩序的犯罪行为。
但话说回来,《荡寇志》里的情节有些让人难以接受。比如李逵的结局。
在与官军雷将的一场大战中,李逵被生擒,手脚筋都被挑断,最后被押到京城凌迟处死。要知道,在《水浒传》里,李逵可是力能扛鼎的猛汉,打架从来不怂。
这样的结局,简直像是专门为了羞辱他而设计的。
不仅是李逵,其他梁山好汉的下场也不好到哪里去。武松呢,勉强算是死得体面些,但卢俊义就更惨了。
他在大战中负伤被擒,最后也没逃过凌迟。秦明、孙立等人,则直接在战斗中被残忍杀害。
尤其是孙立,他被栾廷玉生擒后,整整被折磨了一天,血肉模糊,惨不忍睹。这样的梁山好汉,早已不复当年“替天行道”的英勇模样。
宋江作为梁山领袖,本该是最有担当的人,可在《荡寇志》里,他的形象完全崩塌。关键时刻,他竟然丢下兄弟们独自逃命,结果还被陈丽卿射瞎了一只眼睛。
这还不算,他最后被两个渔人捉住,死于“假意”的背叛。这种设计,完全是为了彻底否定宋江的忠义形象。
俞万春的笔下,宋江不仅是懦夫,还是一个不忠不孝的失败者。
吴用呢?这位梁山的军师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在梁山绝境之时,他竟然拉着戴宗一起逃命,完全不顾其他兄弟的死活。这种行为,直接让吴用从智谋过人的军师变成了卑鄙的逃兵。
更可笑的是,他最后居然还被一个雷将追上了,逃命都逃得这么狼狈。这样的结局,简直就是在狠狠地嘲笑《水浒传》里的梁山军师团队。
与梁山好汉的悲惨下场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《荡寇志》里的三十六雷将。这群人被描绘成正义的化身,个个武艺高强,肩负着剿灭梁山的神圣使命。
比如栾廷玉,他被赋予“玉皇大帝之命下凡”的身份,成了梁山好汉的克星。王进更是强到离谱,怒吼一声就能把林冲摔下马。
这些雷将的形象,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他们的正义性和英雄气概。
俞万春通过这样的对比,彻底颠覆了梁山好汉的“替天行道”形象。在他的笔下,梁山成了贼窝,好汉变成了恶贼。
而三十六雷将,则是“天降正义”的代表。这样的处理,不仅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秩序需求,更是为了传递一种价值观:不要学梁山好汉,造反是没有好下场的。
回头来看,《荡寇志》里的梁山好汉之悲剧,除了身体上的折磨,更深层次的是他们形象的崩塌。从英雄到恶贼,这种逆转不仅反映了两部作品的立场差异,也折射出了不同时代对“正义”的不同解读。
《水浒传》里的梁山好汉,是百姓心中的英雄;《荡寇志》里的梁山好汉,则成了官方眼中的反面教材。
这样一想,李逵被断筋凌迟的结局,或许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,更是整个梁山好汉群体的悲歌。英雄不再,正义何在?
这背后的复杂情节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
参考资料:[《水浒传》,施耐庵],[《荡寇志》,俞万春]
发布于:山东省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